學校簡介
鳳岡鎮第二小學教育事業發展簡史
一、學校簡介:
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鳳岡鎮第二小學位于宜黃縣城南面,與宜河隔山毗鄰。學校前身為清光緒1905年春由著名佛學教育家歐陽競無先生創辦的“正志學堂”,始建于歐陽宗祠,是宜黃縣歷史上第一所新式學校。在民國初更名為私立正志小學。1949年解放后更名為鳳干完小,文革前更名為鳳二小,文革期間更名為池南“五•七”小學,文革后更名為鳳干“五•七”學校,附設初中班和高中班。1980年下半年將鳳干“五•七”學校分開成立了城南中學和城南中心小學,城南中心小學的校址設在宜黃縣南門路60號,于2001年11月撤鄉并鎮更名為宜黃縣鳳岡鎮第二小學,一直延用至今。在2010年秋季由于縣三中(原城南中學)搬遷,學校整體搬遷至縣三中原址(宜黃縣鳳岡鎮南門路52號)。
學校主要負責池南村、縣城西馬路104號以南(含104號、日升小區等)、南門路13號以南、沿江路100號以南等區域的招生及仙三都村、大鹿村、澄源村、馬停橋村、龍和村、新斜村、東排村、龍井村、官倉村、陳坊村等村的中、高年級學生招生。學校劃分為四個區域:主教學區、教師生活區、學生生活區、原鳳二小舊部。主教學區依山而筑,勢高而姿雄,似鳳凰展翅欲飛。伴隨著教育改革和發展潮流,學校的規模不斷壯大,辦學條件、師資力量逐漸雄厚,已躋身本縣一流小學的行列。
學校一至六共開設25個教學班,現有在校學生1393人。小學新生入學率100%,鞏固率100%,三類殘疾入學率100%。
學校校園占地總面積15023平方米,生均10.78平方米;校舍建筑面積4596平方米,生均3.30平方米。運動場面積5929平方米,生均4.26平方米。
學校專任教師總數74人,師生比為1:18.8,均達中師以上合格學歷,其中取得本科學歷27人,取得??茖W歷34人。中師13人,小學特高級教師3人。
百年小學生生不息、桃李滿天下,得益于一批批志存高遠、畢生勤勉的志士賢達。歷任校長敬業樂群,延攬名師,無數教師嚴謹治學,愛生如子,春風化雨,陶鑄群英。深厚的文化底蘊,先進的教育思想,嚴謹的教風學風,使得鳳岡鎮第二小學這棵宜黃教育園地的小樹苗逐漸枝繁葉茂,煥發出勃勃生機。長期以來,我校擁有以一批優秀的骨干教師和教學能手為代表的優秀教師群體,他們立足教育教學實際,勤奮耕耘,不斷創新,培養了許許多多的優秀人才。
二、學校發展歷史:
1.學校原所在城南鄉基本情況:
鳳岡二小所在地為原宜黃縣城南鄉,該鄉地處縣城南大門,方圓150多平方公里,是個半平原半山區地帶。全鄉有11個村74個村民小組,分散在宜黃河上有的東西兩側。河的東面有:仙三都、大鹿、澄源三個村,河的西面有:池南、馬停橋、龍和、東排、新斜、龍井、官倉、陳坊等8個村。全鄉有2349戶,11776人,耕地面積24889畝,歷年來盛產稻谷和竹木。解放前交通不便,山區竹木無法調運,糧食畝產還不到250斤,人民生活貧困落后。1949年解放后,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正確領導下,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,特別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,村村通汽車,山區竹木得以調運,支援了祖國建設,也改善了人民生活,同時,糧食畝產過千斤,人平均收入達400多元。人民不但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,不少農民還蓋了新房,購買了電視機、收錄機、縫紉機、電風扇、自行車等高檔商品。
2.解放前學校分布概況:
清朝年間1905年春由歐陽竟無先生創辦了“正志學校”,建在歐陽宗祠。自民國起到解放前夕,城南鄉有國立保學八所:即澄源保學、大鹿保學、橫街上保學、太和保學、對龍保學、梅園保學、龍井保學、五坊排保學和私立正志保學。還有不鞏固的辦辦停停的私塾:龍源、胥坊沙下、坪家山、丘田、東坑、茶山、嚴橋、桂山、高坪、江坊、羅家、王家、東湖、倉前、下坪、塅上、西排、鄒家、麻莊、喻源、反腦等地都曾辦過私塾,每年在校學生全鄉還不到300人。
3.解放后學校分布發展情況:
1949年解放后成立鄉人民政府,接受了國民黨偽政府原辦的學校。原鄉私立正志小學改為鳳岡完小,文革前改為鳳二小,文革期間又改為池南“五·七”小學。文革后改為鳳岡“五·七”學校,附設初中班和高中班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,1980年下半年將鳳岡“五·七”學校分開辦:即城南初中和城南中心小學。11個大隊小學均改為村完小,生產隊辦學均改稱民辦小學。
1980年分開后的城南初中有10個教學班,學生507人。城南中心小學有10個教學班,學生511人。
1980年創辦了鳳岡公社中心幼兒園,即現在的城南中心幼兒園,現有二個教學班,入園幼兒57人。
現在11所村完小在校學生一千多人。并且有龍源、胥坊、沙下、坪家山、丘田、東坑、茶山、嚴橋、桂山、新建、下坊、涂塘、鳥坪、江坊、對家坳、羅家、王家、劉家、樓下、東湖、苳家、茶付塅、劉壇寺、倉前、橫坑、下坪、塅上、西排、鄒家、麻莊、和平、喻源、反腦34個村小組創辦了民辦小學,在校學生一千多人。
解放初期各村都辦起了農民掃盲夜校班,知道1983年已基本實現無盲鄉。1984年開始各村不僅堅持辦掃盲班,還有高小班、初中班、農技班,夜校學員達400多人。
4.師資隊伍發展情況:
自民國知道解放前夕,全鄉有國立保學教師9人,私塾教師20多人,一般老師都是高小或初中文化程度,個別老師也只有簡師畢業生水平。全鄉現有公辦教師78人,其中公辦中學教師32人,公辦小學教師46人,并還有民辦教師96人,民辦幼兒園教師14人,民辦職員4人,民辦教職工總達196人?,F任教師具有大專水平的占教師總人數的5%,具有中師水平的占70%,不及中師文化程度的占20%,不及初中文化水平的占5%?,F任教師中共產黨員占教師總人數的10%以上,共青團員占20%以上,教育工會會員公辦教師占95%以上。
5.辦學經費情況:
解放前國立保學辦學經費主要靠收保學谷開支。私立私塾辦學經費主要由家長自籌自負。解放后公辦學校經費來源主要是國家縣財政撥款,民辦學校經費主要由家長負擔,誰上學誰出錢。人民公社化后,民辦學校經費主要由大隊(村)集體負擔,國家按民辦教師的人數撥給一定的民辦補助費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,公辦學校經費主要由國家縣財政按定額包干,民辦小學辦學經費實行民辦公助的辦法,由鄉統籌為主,國撥民辦補助為輔的辦法。1985年全鄉辦學經費來源及開支情況:
?。ㄒ唬┦杖耄?br />
?。?)國撥教育事業包干費15萬元(包括中、小學在內);
?。?)由鄉統籌6萬余元;
?。?)發動鄉屬鄉辦單位群眾集資約2萬余元;
?。?)學生交學雜費約1.5萬元。
?。ǘ╅_支:
?。?)國撥教育事業包干費主要開支國家教師的工資及民辦教師的補助費;
?。?)鄉統籌的經費主要用于民辦教師發放工資及辦公費用;
?。?)集資經費主要用于學校修建設備開支;
?。?)學生的學雜費收入用于辦公費及學生的水電開支;
?。?)解放前教師的人平每月工資為壹擔谷,價值約15至20元。解放后公辦教師平均每人每月工資約50元,民辦教師平均每人每月約40元。
6.教師體制管理的情況:
解放初,鄉人民政府設有文教助理主管教育工作,學校由校長負責具體管理。人民公社化后,由公社副書記兼文教書記主管教育,公社所在地完小校長協助公社領導和管理學校。文化大革命期間,公社成立了教育革命委員會,由公社主任和學校校長具體領導和管理學校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,撤銷了教育革命委員會,仍有公社副書記兼管教育工作,恢復公社所在地辦中心小學,由鄉中心小學校長主持全社學區教育工作。1986年鄉政府成立鄉教育委員會,下設辦公室,具體領導和管理全鄉的教育工作。
7.解放后教育大事記要:
?。?)1949年黨和政府順利地接受了偽政府遺留下來的舊學校,舊教職員,穩定和鞏固了已有的教育事業。
?。?)解放初期學校都辦在舊祠堂里,舊廟里,沒有一所像樣的校舍,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,至目前,村村都新建了校舍,改善了辦學條件。
?。?)1983年冬經縣文教局工作組檢查驗收,已基本實現無盲鄉。
?。?)1985年春經縣婦聯檢查驗收,全鄉已實現村村辦幼兒園。
?。?)1986年秋經縣、地普教檢查驗收,全鄉已基本普及小學教育。
?。?)1986年城南中學應屆畢業生2個班69名畢業生100%升學。(其中高中35人,中師23人,中專6人,技校5人。)
?。?)1984年城南中心小學四年級班主任許書平被評為省優秀班
主任。
?。?)1985年城南中學教導主任黃金榮在教改中首創“預習、設疑、解難、討論”四步教學法,受到縣、地、省獎勵。
8.城南鄉較有名望的人物:
陳榮秋:鷹潭林木防腐工程師(仙三都人)
唐甲庚:南昌市東湖區小學校長,著有《小學數學教學參考用書》,多次回家鄉講學(龍井人)。
91久久国产精品久久9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