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點感悟 ——全國小學數學課程文化與創意教學觀摩活動
來源:
鳳岡二小
日期:2018-10-30 16:07:00
點擊:7689
屬于:教海探航
十月,一個收獲的季節。秋雨綿綿,夾帶著一絲微涼。
10月20-21日, 在學校領導的安排下,我有幸參加了“新時代——全國小學數學課程文化與創意教學觀摩活動”。這次活動陣容龐大,名師云集。在這兩天里,聆聽了全國著名數學教育專家華應龍,易博,高叢林,邱艷萍,吳鐸,黃愛華6位特級教師的精彩課例和講座。他們扎實的文化底蘊,新穎的教學設計,清晰的教學思路,靈活的教學方法,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都讓人耳目一新。在這次活動中,我深深體會到“走出去,就會有收獲”。
華應龍教授給我們帶來一堂精彩有趣的示范課——《我不是笨小孩》。課堂開始就給學生出了一個難題,在學生束手無策時,引導學生“讀書百遍,其義自見”,弄清題意。用“投石問路”的方法找出數量之間的關系,從而找到解題方法。真正體現了最成功的課堂是看到學生的厲害,學生厲害的背后能看到老師的功夫。
易博老師展示的《植樹問題》課例,以幽默、靈動、大氣的教育風格,簡潔、平實的教育過程,引導學生讀題、弄清題意,引導畫圖,列出算式。用新穎獨到的教學方法,啟發學生思維。通過這節課,易老師告訴我們數學學習學會畫圖比背公式重要,理清數量之間的關系比畫圖更重要。
高叢林老師上的《角的初步認識》,設計新穎,充滿童趣,以卡通畫本愛心公主找玩伴展開教學,課堂思路清晰,從圖形中的角——生活中的角——數學中的角,一一呈現,順應兒童主動學習的意愿,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。
吳鐸老師的示范課《條形統計圖》層次分明,從信息怎么收集、整理、表述到分析、決策;從文字、表格到條形統計圖,一步步引導學生感受條形統計圖的特點。通過學生動手畫圖、制作等活動,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數據分析方法及作出的決策。
邱艷萍老師《分數的意義》一課課堂內容充實高效,有趣味,充分體現了數學不是枯燥的,而是跳動的音符。
黃愛華老師《比的認識》從生活實例入手,引領學生進入“比”這個領域。用一種近乎“聊天的模式”探討“什么是比”,“比有什么用”。寬松的課堂氣氛,清緩的語言,靈動創新的課堂,讓學生輕松掌握新知。
同時,易博的《讀懂兒童,讀懂數學》,邱艷萍的《數學是跳動的音符》,高叢林的《化錯教育:順應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智慧》。華應龍的《我本是笨小孩》,黃愛華的《教材文本研讀與教學設計》等各師講座,內涵豐富,既有前沿的教學理念,又有新穎的教學方法,都深深的留在我的腦海中,在今后的教學中,我應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“錯”,真正做到教學學習不是老師講明白的,而是學生自己想明白的。( 黃美英 )